临床实验室纯化水标准与操作指南
发布日期:2025-09-15 浏览次数:6537
临床实验室中试剂的配制、校准品与质控品的复溶以及仪器清洗等环节均需使用纯化水。本文系统梳理了临床实验室试剂所用纯化水的相关术语与定义、水质要求、适用性确认、检验方法及日常监测频率等内容。
一、实验室用纯化水的等级
1.分析实验室用水应以饮用水或适当纯度的水为原水,一般分为三个等级:一级水、二级水和三级水。
1.一级水:适用于对水质有严格要求的分析实验,尤其包括对颗粒物有控制的检测项目,如高效液相色谱分析。通常可通过将二级水经石英蒸馏装置再蒸馏,或经混合离子交换床处理,并最终通过0.2μm微孔滤膜过滤而制得。
2.二级水:适用于无机痕量分析类实验,如原子吸收光谱分析。可通过多次蒸馏或离子交换法等工艺制备。
3.三级水:适用于常规化学分析实验,可通过反渗透、蒸馏或离子交换等方法制取。
4.二、相关术语与定义
1.纯化水:指未添加任何杂质或添加剂的水。在临床实验环境中,常指通过反渗透、蒸馏或离子交换等方式制得的去离子水,其电导率一般低于10 μS/cm(25℃),即电阻率大于0.1 MΩ·cm(25℃)。
2.电阻率:指在标准温度(通常为25℃)下,1 cm³水溶液在其对立面之间测得的电阻值,常用ρ表示,单位为Ω·cm。
3.电导率:是描述物质导电性能的物理量,为电阻率的倒数,常用单位包括mS/m或μS/cm。
4.总有机碳(TOC):指水中所有有机物质中含碳量的总和,包括易被强氧化剂分解的有机物及需特殊方法氧化的有机物。
5.微粒性物质:指除气体外,以非液态形式分散于水中构成非均相混合物的物质。
6.试剂用纯化水:指用于临床实验室常规试剂配制、校准品与质控品复溶等实验用途的纯水。
7.三、试剂用纯化水的基本要求
外观:应为无色透明澄清液体,无任何异味。
电阻率:应不低于10 MΩ·cm(25℃),或电导率不超过0.1 μS/cm(25℃)。
总有机碳:TOC应小于500 ng/g(即500 ppb)。
微生物总数:应低于10 CFU/mL。
微粒数:直径超过0.22 μm的微粒应不可检出(<1个)。
易氧化物检验:取100 mL水样,加入10%稀硫酸10 mL,煮沸后添加0.10 mL 高锰酸钾滴定液(0.02 mol/L),继续煮沸10分钟,粉红色不应完全褪去。
四、特殊试剂用纯化水的附加要求
1.如试剂生产有特殊需求(如血细胞计数试剂对微粒有特殊限制,分子生物学试剂要求无DNA酶、RNA酶或蛋白酶等),应参照相应标准或制定特定规范。如无明确标准,可参考以下要求:
电阻率不低于18 MΩ·cm(25℃);
TOC低于10 ng/g(ppb);
微生物总数<10 CFU/mL;
直径大于0.22 μm的微粒应不可检出。
五、试剂用纯化水的适用性确认
1.即使水质符合基本标准,实验室仍需验证其是否适用于具体检测方法。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确认(可选一种或多种):
1.将水样作为空白样品检测,应无信号响应或结果为零;
2.用水配制试剂或培养基,对标准品、校准品或既往病人样本进行检测,结果应符合预期;
3.若适用,用水配制质控品,其结果应与经确认用水所配制质控品结果一致;
4.可采用的确认用水包括:不同批号已确认纯水、系统消毒前制备并存贮适当的纯水、其他来源或纯水系统提供的经验证纯水;
5.查阅实验室质控记录,确认水质满足临床检测的质量要求。
6.六、检验方法与监测频率
感观检测:应每日进行目视和嗅闻检查,确保水质澄清、无色、无臭。
电导率/电阻率检测:按GB/T 11446.4执行,应在每次实验时进行在线或离线检测。电导仪需每年至少校准一次。
注:所用仪器包括:
a.电导仪:使用交流信号,频率范围25–100 Hz;
b.电导池:常数一般在0.01 cm⁻¹至0.1 cm⁻¹之间,需根据水样电导率选择合适常数的电导池;
c.温度计:量程0–35℃,精度0.1℃;
d.恒温水浴:控制温度在25℃ ± 0.1℃。
总有机碳(TOC)检测:按GB/T 11446.8执行,可每年委托有资质的实验室进行检测。
注:设备包括:
a.总有机碳分析仪(含CO₂检测器与记录仪);
b.不含二氧化碳水制备装置(依GB/T 603-2002);
c.进样器(5 μL、10 μL、50 μL等规格);
d.各类玻璃器皿;
e.分析天平(精度0.1 mg)。
细菌总数检测:按GB/T 11446.10执行,建议每月外包检测一次。
- 相关推荐: